改写《回乡偶书》600字(精选6篇)

改写《回乡偶书》600字(精选6篇)
时间:2025-01-20 08:43

  改写《回乡偶书》600字【一】:

  我们都熟悉的大诗人贺知章,他居然只在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里出生。在他37岁的时候,他满怀壮志地去京城当官。终于,他被皇帝认可,谋得了一官半职。

  岁月苍苍,传眼50多年过去了。贺知章的鬓角和眉毛早已变白,他的头发也稀稀疏疏的了,他的相貌早就变了,唯一不变的是他家乡的口音。皇帝看他已经很老了,就派人把他送回家乡。在回家乡的路上,他想:我出去了这么多年,还当上了一个非常大的官,我一定是家乡最出色的人了,我真自豪啊!

  当他回到家乡,他发现家乡路边的鲜花依然如故,当年的小树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房子也变了很多。贺知章叹到:“原来的家乡变化可真大啊!”

  这时,一个稚嫩的声音从贺知章的身后传来,贺知章传过头去,原来是一个小孩子,他好奇地问:“老爷爷,您为什么来这里啊,您在这里有亲人吗?”贺知章疑惑地回答:“我本来就是这里的人啊!”小孩子说:“可我怎么从来都没见过您啊?”贺知章恍然大悟,他已经离开这里50多年了,小孩子怎么可能见过他呢?他不禁潸然泪下,吟道:“花儿谢了,可以再开,草儿枯了可以再长,而时光却一去不复返啊!”贺知章又问:“你知道贺知章的茅屋在哪儿吗?”小孩子回答:“已经被换成新屋了,贺知章当了大官,皇帝送给他的。”贺知章仰天长笑:“我就是它的主人啊!”孩子感到无比惊讶。

  贺知章回到新房,他感叹万千,写下流传千古的名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髦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改写《回乡偶书》600字【二】:

  入夜,漆黑的夜空中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周围一片寂静,贺知章望着明月,心想:一晃五十年过去了,不知道家乡的月亮是怎样的呢?是时候回家看看了。

  第二天,贺知章向皇上辞去官职,得到批准后,贺知章开心的像个孩子,赶忙收拾行李,马不停蹄踏上了回乡的路。

  千里迢迢,终于回到了家乡,贺知章一眼望去,远处连绵起伏的青山被云雾笼罩着,就像披上了一层轻纱。天空一碧如洗,山前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小溪欢快地流着,那声音如同一支美妙的音乐。溪水清澈见底,水里的鱼儿犹如活泼可爱的孩子欢快地玩耍嬉戏。一排排房屋被争奇斗艳的花朵簇拥着,就像穿上了五颜六色的衣服。孩子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有的在草坪上放纸鸢;有的在玩丢手绢;有的在草丛里观察昆虫……贺知章看到眼前的景象,不觉感到十分亲切。

  他坐到孩子身边,和蔼可亲地用家乡的口音对他们说:“你们玩得真开心啊!”孩子们看到这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后,全都围在他的身边,笑着问道:“客人,你从哪里来的呀?”“是啊,是啊,你从哪里来呀?”贺知章看着天真无邪的孩子们,说道:“这里其实也是我的故乡啊!我已经50多年没有回来了!”“你为什么要离开家乡呢?”一个孩童一脸疑惑地问。贺知章摸了摸他们的头,说:“因为我为了求取功名,所以才离开了家乡啊……”说到这里,贺知章不由潸然泪下,感慨万分,挥笔写下《回乡偶书》这首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先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贺知章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之情,同时也被在外打拼的游子广为传颂……

  改写《回乡偶书》600字【三】:

  我年轻时就离开了家乡,在京城度过了大半生的时间,如今,我已经年过“花甲”了,我觉得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回到故乡去看一看。

  我骑着那匹跟了我很久的老马,日夜兼程,终于看到了家乡的那一支飘扬的旗子,我兴奋极了,终于回家了!

  来到村口,几个小孩子走了过来,用家乡的口音对我说:“您好!请问您是哪里来的?”我激动的回答:“我以前就是住在这里的呀!”儿童笑着说:“那您可得好好看看咱们的村子呀!我听爷爷说,咱们村子可是有了大变化呀!”

  听了孩子的话,我有一种直觉,那孩子的爷爷很可能就是我小时候的玩伴,我让那孩子带我去找他爷爷,孩子二话没说就拉起我的手,向他家走去。我到了孩子家中,看到床上躺着一位老人,他正是我小时的玩伴!我叫他的名字,他却像不认识我似的,说:“咦,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我们认识吗?”我摸了摸已经花白的头发,心想:唉,真的老了!连老朋友都不认识我了!我忍住眼泪,对他说:“我是贺知章呀!你小时候经常和我一起玩!”他听了“刷”的一下从床上弹起来,问:“你真是贺知章?”我说:“是的,我是,我就是!”这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顿时老泪纵横。

  我和老朋友相认以后,觉得该回家去看看了。于是,我辞别了老朋友,向曾经的家走去。一路上,我看见房子早已不是以前的房子了,一切都变了模样,只有曾经我家门前的镜湖水,还是没有变。我在一个没人居住的小屋安置下来,晚上睡不着便提起笔,作了一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改写《回乡偶书》600字【四】:

  ——穆一丹

  幼时离开家乡考进士的著名诗人贺知章,终于得到皇上的同意,可以回家乡养老度终了。他兴奋不止,哼着他自写的《咏柳》上路了。

  这一路上他兴奋极了,哼着小曲儿,甚至还跳起舞,他恨不得现在就到自己的家乡。突然,他看到了当年他去京城时帮他避雨的一棵大树,这棵大树他永生难忘!于是他就对大树说:“你还记得当年你帮我避雨吗?你可能不记得了,可我还没忘,如今我终于可以回来了!”说完他便又哼着小曲儿上路了。

  走着走着,他看见几个说着他家乡口音的小孩儿,孩子们也发现了他,于是那几个小孩就向他跑过来说:“老爷爷,您是从哪里来的呀?是不是迷路了?”贺知章说:“这就是我的家乡。我幼时离开这里,去京城考进士,现在我可以回来了。”这时,有一个孩子说:“我听爷爷说他有一个好朋友叫贺知章,他小的时候就去京城了,学习非常好,还考上了进士,在京城当官呢。老爷爷,这说的是不是您呀?”贺知章说:“对对对,说的就是我!能带我去见你爷爷吗?”小孩说:“当然可以呀!我们这都好多天没来客人了,我爷爷一定会很高兴的!”说完他们就走了,走到一半贺知章突然停下来了,他是看到了他儿时的那棵柳树,这让他回想起了儿时的快乐时光,不禁潸然泪下。他往前走,到了小孩的爷爷家,两个好朋友我看看你,你看看我,大笑起来。

  这一夜贺知章感受着回到家乡的快乐和见到朋友的喜悦,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改写《回乡偶书》600字【五】: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地上时,我缓缓地看见了这个我千里赶回的乡村,我的故乡。

  我自从年少的时候,便离开了家乡。那时才三十七岁,正当顶天立地的年华呀,我离开了家乡,这个让我难以忘怀的地方,清清的湖水荡着我的回忆。现在八十岁了,离开这里也有四十三年了,也不知这里的人变没变。我缓缓地走到小溪旁,照着自己,看着自己,一个银发飘飘的老头。我又看见了满脸的皱纹,下巴上蓄着一大把一大把的山羊胡,“老啦!”我叹息的说,可是我的声音还是家乡的口音。

  一阵阵儿童般的清脆笑声闯进我的耳朵,我连忙望去。原来是几个七八岁的小孩,他们看见了我,就像看到了天大的喜事一般,跑过来调皮的说:“你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为何没见过你?”说完又在我身上玩儿闹,我心中有些生气,恼怒地对他们说:“你们这帮小孩竟然看不出我是谁,你们总听得出我的口音吧?”他们却说:“你的口音倒是像我们乡中的人,只是从未见过你这个人!”我惆怅万分,心如刀绞一般。离开家乡已经四十三年了,谁还知道我啊!往日那些熟识的邻居、伙伴又在哪里?走到村里,偶尔见到几个乡亲,也都不认识我。我在外面风光一时,可是在家乡却没有一个认识我的人!我再也找寻不到年少时那份乡情!

  于是我写出了《回乡偶书》这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两行清泪滑落我的脸颊。

  我实在不希望有人再继续我的路了,空闲的时候回家看看,不要让外边人认识你,乡里人却不认识你……

  改写《回乡偶书》600字【六】:

  唉,匆匆五十多年过去了,我已不是当年的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了,而是一个头发稀疏、眼睛昏花的老爷爷了。我做不动官了,也不想做官了。人老了,总有想回家的感觉。今天,我辞掉了官职,打算告老还乡。满朝文武都向我告别,可我没听见他们的声音,早已坐上马车,去往家乡了。

  我坐在马车上,看看周围花花草草,还是那样艳丽,我不禁回想起以前与我嬉戏的玩伴,他们是否还在啊?若是还在,我要和他们分享我的为官生活是多么的快乐、又多么悲伤。快乐着我的为官成功,悲伤着岁月匆匆——我都离家50年了。但,如果他们不在了呢?泪水不禁流了下来,我的眼前似乎更模糊了……

  长途跋涉,我已到了那个熟悉的小村庄。啊,一切都没有变啊!门前的柳树,还像勇士一样守护着家乡;还有那镜湖水,清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我享受着阳春三月的一切,真希望快点见到老朋友。突然,两个孩童笑嘻嘻地跑过来,问:“老爷爷,您从哪里来啊?要找谁?我帮您找!”“你们可真是热心的孩子,可你们没有见过我么?我只是人老了点,乡音并没有变啊。”我苦笑道:“我是这村子里的人啊!”唉,我都离开家乡这么多年了,我走时,他们还都没有出生,怎么可能见过我呢?!桃花谢了还有再开的时候,大雁去了还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还有再绿的时候,我们的日子怎么一去不复返呢?当年,我是想早点做官,现在,我只想再见见老朋友。

  孩子们见我默不出声,悄悄地走开了。我也缓缓走向那个熟悉的家的方向,叶落归根。

Copyright © 2018 www.123fanwe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123范文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17000724号-5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