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讲坛开学第一讲观后感【一】:
《齐鲁大讲堂开学第一讲》准时开播,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去欣赏节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谦虚诚实,切不可不懂装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报以谦虚诚实的态度去对待,有不懂的问题,应当及时向别人求教,甚至是“不耻下问”,如果不懂装懂,敷衍塞责,最后只会害了自己。
齐鲁大讲坛开学第一讲观后感【二】:
山东是孔子的故乡,是中华文明的发源之地。而以山东古称为名的齐鲁大讲坛-开学第一讲,也正是以中华文化为主题。
老师从诸如易经,礼记这样的经典中选取名句。不仅是对其内容进行翻译,更是结合当代的实际生活,作出可以被二十一世纪的人民理解和实践的阐释。做到深入而浅出。
在今天对古文经典的学习和发扬,决不能只是照本宣科,不然,就让那些鲜活热烈的思想之火,成为了空洞的死物,只有结合现实的体验和领悟,才是有意义的讲学。陈寅恪曾说研究历史是:”发煌心曲代下注脚”阅读经典与其当作是学习知识,毋宁说是与先贤为伴,重走一遍思想之路。在我们每一次真挚的述说中,每个人都成为了人类文明之火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齐鲁大讲坛开学第一讲观后感【三】: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金秋九月,烈日炎炎的盛夏已然过去,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开学季,随着《齐鲁大讲堂开学第一讲》准时的开播,我被有趣又寓意深刻的节目内容所吸引,让原本激动不已的心逐渐平复。
悠悠中华五千年,铸就了数不清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熠熠生辉。其中爱国主义始终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五千年来有很多忠贞义士留下一段段爱国传奇。
古往今来,有数不尽的爱国人士都想歌唱祖国。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它斗气昂扬,豪情万丈,唱出了作者的心声,呼唤了人民群众的心。难道他不是在号召大家一起歌唱我们的祖国,齐心协力保卫祖国。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掏出了文天祥埋藏已久的心,说到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爱国。
现如今,新型冠状病毒再次蔓延,但国内恐慌并未增多,都是源于我国甚至世界上的人们密切关注此事,都在为这次疫情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现如今的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一场疫情,耄耋之年,临危受命;一袭白衣,医者仁心,舍己为国;一纸战书,不计报酬,不论生死;他就是出身于杏林世家的钟南山。面对疫情,他没有豪言壮语,而是侠风赴难;面对疫情,他没有退避三舍,而是肝胆与共。从主动请缨到武汉逆行,从非典疫情到新型病毒,每一次抉择都彰显了一名医者的不朽誓言和妙手仁心。十七年前,是他,领军战非典;十七年后,是他,披挂上疫场,试问碧海清波,何谓以身许国?试问青山苍茫,何谓意气激昂?即使双鬓向人,青丝如雪,但是铁马冰河,依旧如梦。这位老人在参加03年非典以后又一次奋不顾身第一时间奔赴战场,挡在我们身前。经过他一夜未眠的奋斗,终于确定了肺炎人传人的特性。各级部门立即进入一级戒线,才得以控制病情,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与此同时,来自天南海北的医生毅然放弃与家人团圆的机会,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他们都是这场战争的逆行者,都是祖国的守护人,都值得我们敬佩。正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才使得人民安康,山河无恙。
看完《齐鲁大讲堂开学第一讲》后,在这短短的两小时课程里,让我明白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是许多仁义之士前赴后继、不畏生死的艰苦努力换回来的;身为祖国的接班人,我们坚定不移的跟随党的步伐、听从党的指挥,弘扬并传承先辈的伟大精神,努力学习知识发展自身,为祖国的建设道路上做出贡献。身处在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展现我们新时代青年的青春之风,不仅要增加自身学习知识,更要提升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春色明媚山河披锦绣,华夏腾飞祖国万年轻。衷心祝愿祖国海晏河清,繁荣昌盛。
齐鲁大讲坛开学第一讲观后感【四】:
中国的青少年们要有时代使命责任感。只有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敢坚毅信念,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切实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主动挑起祖国和时代赋予的伟大重任,把家国情怀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在担当中作为,在磨砺中成长,在实干中推动国家和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齐鲁大讲坛开学第一讲观后感【五】: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面系统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在新的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表现的更为重要,更为突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敬畏历史、敬畏文化,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更好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齐鲁大讲坛开学第一讲观后感【六】:
齐鲁大讲坛开学第一讲呈现了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经典著作中的深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对于我们青年来说,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心系国家,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为大道之行,以天下为公,更好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民族的力量源泉。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创造先进灿烂中华文化,弘扬时代创新精神。
齐鲁大讲坛开学第一讲观后感【七】: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最高的“道”就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之道,就是“大道”。个人如何发展好,是“小道”,只有处理好“小道”,才能体会到“大道”的真谛。“小道”和“大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当今社会应当努力营造大同社会,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贯彻到底。这个道理运用到我们现今的日常生活中去也是十分有指导意义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时刻体会领悟大道与小道,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的言行更有深度。
齐鲁大讲坛开学第一讲观后感【八】:
在观看了杜泽逊教授的“开学第一讲”后,我的心中颇有些感悟,这个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主题的演讲,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杜泽逊教授用古代典籍让我们体会到了华夏文明的浓厚文化底蕴,让我们知道了何为优秀传统文化,带我们探索了国学经典里无尽的奥妙。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与国家富强紧密相连。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饱读诗书,传承优秀传承文化,为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奉献!
齐鲁大讲坛开学第一讲观后感【九】:
本期开学第一课给我们介绍了中国丰富的古书,杜泽逊教授也向我们深刻讲解罗姑孰中蕴含的丰富的内涵与韵味,解释了其中的道理以及运用于现实社会中所产生的作用和原本的道理。听教授所解释的数条古代道理,由自然之理进而了解到为人处世的真理,我受益匪浅,也懂得了许多,借此激励我帮助我更好的学习知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齐鲁大讲坛开学第一讲观后感【十】:
齐鲁大讲堂开学第一讲,屏幕上的一段段英雄先进事迹,一个个爱国志士,一句句激奋人心的话语时时浮现眼前,何为爱国?爱国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必要时能够舍小家为大家。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国忧民情怀,到“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报国为民风范,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政治抱负,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大德、大勇、大爱在国家发生危难之时,常常被彻底激发,中华民族的进步发展史就是中华儿女克服灾难、战胜苦难的爱国奋斗史。
现如今,举国上下都在面临着新冠疫情,疫情既是教育的背景,也是教育的资源。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要在灾难中获得补偿,就必须时刻充满自省、自律、自觉、自信的精神。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加剧蔓延,对教育而言,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形势既是危机也是机遇,要引导青年人从国内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对比中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鼓励学生科学应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充分认识远大理想实现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辩证对待人生矛盾,树立正确的得失观、苦乐观、顺逆观、生死观、荣辱观。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未来道阻且长,吾辈青年更应“撸起袖子加油干”,朝着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去时代的漫漫长河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齐鲁大讲坛开学第一讲观后感【十一】:
爱国就是让自己在做每一件事时都心系祖国,为祖国的强大而奋发图强,为祖国伟大复兴而永不止步。我相信中国只会越来越强大,一定会在未来的世界里,成为一个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大国。我会更加努力,把知识学好,同时把自身体能素质跟上,这样才不会辜负党与祖国的栽培,祖国未来的路上我一定奉陪到底。
齐鲁大讲坛开学第一讲观后感【十二】:
今天,在学校老师的安排下,我们自主观看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齐鲁大讲堂,受益颇深。
在此次讲堂中,讲师们引领青年学生自觉增强文化主体意识、强化文化担当,为建设文化强省接续青春力量,告诉了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怎么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以及未来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前景等问题。下面我将对此发表我的一点感悟。
千年来,出自中国的伟人,数也数不清。圣贤的孔子、老子,教会我们为人之道;航海家郑和,为我们点明前往更广阔世界的灯;军事家孙武、孙斌,让我们认识了千变万化的战术;革命先烈孙中山,为人民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让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那是名副其实。从甲骨文、小篆、金文、到正楷,狂草,最后再到博大精深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独创的对联形式,哪一个是吹出来的?!我骄傲,因为我是中国人。
我似乎看见东方雄狮从血泊中站起,仰天怒吼,愤怒地夺回了自己的孩子——香港、澳门。看着伤痕累累的孩子们,“雄狮”把敌人一个个赶出了疆土,让敌人望而生畏。
现在,祖国强大起来,当你站在长城之上,你会有一股前所未有的自豪感;当你停在九寨沟,望着这五彩缤纷的山水时;当你站在黄山之顶,看着云雾环绕的黄山时;你是否激动,热情奔涌,并且难以平复。那是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每一天,都会有新的贡献者加入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列中。虽然中国遭受了千万次的打击,遭受了外国人的侮辱,但是,中国人永远都会自强不息。我们要努力,因为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我是中国人,我相信,中国,一定会更加发达更加强盛!
齐鲁大讲坛开学第一讲观后感【十三】:
开学第一讲带领我们学习了五经四书和《荀子》中的名言警句。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等。通过专家的讲述,我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的影响和作用。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应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齐鲁大讲坛开学第一讲观后感【十四】: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文化犹如一个生命体,在延绵的历史长河中,孕育着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而仍然富有生机,基于牢不可破的文化自信,最终获取坚守的从容和奋发的勇气,提软实升国家力,现文实化立世,文化兴邦!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五千年来,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決泱华夏,巍巍中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是让每一个中华儿女引以为傲的事情。我们也用正确的方式发展文化,以文化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自信。
一个民族的文化,应像蓝天上的光阳黎明时的朝露、春季里的微风够能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情操让我们一起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继承者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齐鲁大讲坛开学第一讲观后感【十五】:
《开学第一课》让我学到了理论知识外的东西,它没有生搬硬套的公式和死记硬背的古诗词,让我们对祖国未来发展道路有了更加的明确的认识。所以当下我们要做好自身,投身学习,争取将来有一天能够为祖国的事业做出一份贡献,这也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一代,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必将属于我们。因此,我们更要继承和发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今后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吧,少年!
齐鲁大讲坛开学第一讲观后感【十六】:
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明白国家不仅要强在军事国力,更要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对中华文化怀有高度自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新时代有志青年必须怀有自强不息,自立自强的奋进意识;刚劲豪迈,不屈不挠的坚韧精神。“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持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建设是人民获得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根本途径,让我们积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回答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