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年俗作文600字【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元日》,描述出了新年万象更新的一片景色。
开启记忆的大门,每当年关,我总会想起过年时的情景,那些充满烟味的景色总是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难以忘怀。
提起腊八节,即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又称佛成道节、成道会等。腊八粥是一种由多种食物熬制而成的粥。传说上古五帝之一颛顼氏的三个儿子死后变成了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豆。固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用红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送灶神是腊月二十三,这天就是小年,听说造神会在这一天回一次娘家,回去了会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的事,谁家好谁家坏。这天家家要烧香、点蜡、化黄裱、献灶糖,送灶神爷上天。
还有大扫除,不知道为什么,只要过了24,大家就开始打扫房子了,在过年前,家里就会焕然一新。
贴窗花差不多是和贴对联、贴门神一起进行的。贴窗花的时候,我看见爸爸贴反了,我就说:“贴反了,贴反了。”爸爸说没有反,我很是疑惑,爸爸给我讲了一番,原来福字倒贴意为福到了。
拜年是最能显示农村人归根认祖的事,也是春节的大习俗之一。大年初一的时候,孩子们会去给自己的亲戚拜年,在每一个家里去,都是烧香、点蜡、化冥票、磕头,磕完自然有奖励——给压岁钱。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离家三里远,别是异乡风。”同学们,我的家乡过年习俗就是这样的,你们的家乡都是哪些民俗啦?快与我们分享吧。
家乡的年俗作文600字【二】:
时光如水,匆匆而逝。转眼间,一年又接近尾声。春节,一个无比欢乐,洋溢着幸福的节日,它让久别重逢的亲人团聚。让家家户户洋溢着幸福的滋味。
在这一天里,人们互相拜年,祝福。为新的一年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天里,人们安排的满满当当的,早晨,人们都会早早的起床。伸个懒腰,开始新的一年、穿上新衣、新鞋。全家的大人们都开始忙碌起来,有贴春联的、有去春庙烧香的、还有烧年夜饭的。小孩子们则还是与往常一样在家玩耍。只不过与往常不一样的是,大家在各自干自己要干的事情的时候,心里都十分期待晚上……
到了晚上,大伙们都吃着同样的饭菜,讲同样的方言,有说笑的、有谈过去一年经历的、有谈论小孩子生活学习的,十分热闹。
爸爸跟我说今天晚上要把每个房间里的灯全部开着,这意味着希望我们家族的人越来越多,祈求来年红火。我想了解更多,便上网查找资料,知道了“灯不亮,人不旺”的说法。家庭人兴旺是家族的心愿,尤其是对于农村来说,是没有比这再重要的事情了。除夕夜灯必须要亮着,也预示着家庭人丁会旺盛,这个跟我们年前都爱购买,添加一些碗筷的道理一样。虽然很多时候家里的碗筷足够用,但到过年之前还是会去专门的购买一些,哪怕是放置在橱柜里面不用,也是必须要添置的,添加碗筷就是家里增加了人口。
这些只是我们老家春节的习俗一小部分,可想而知整个中国的年俗该有多么丰富多彩。我国素来有“十里不同村,百里不同俗”的说法。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视的一个传统文化节日,作为新时代的我们一定要把这些文化传承下去。
家乡的年俗作文600字【三】:
红光闪闪的春联,和气融融的拜年活动,丰盛可口的团圆餐,热闹有趣的春晚活动……这些无一不是家乡的年俗。湖南常德是我的家乡,它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而过年时的风俗更是充满着家乡的美好。
不论各地的风俗有何不同,拜年自然是少不了的。正月初一,子孙辈要跟随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去拜年,同时收取压岁钱。初二嫁人的女孩领着姑爷走娘家拜早年,但按风俗习惯一定要当日赶回家去,不可以让家里“空了房”。初三之后,街坊邻里、亲朋好友才相互之间走访调查,但奉信“七出不来、八不归,九日出门徒手回”,意思是初七很近出,初八在异地的人不要回家,初九不出门做事,因此“惟出必择吉”。近时拜年的习俗不可或缺的行为,也不必择吉而行。故时乡村,初一至初三不打扫,不扔垃圾,意为“积财”。初四要敬土地资源观音菩萨,住户派人上地脚线田头,插三柱香,点一盏烂汤勺做的小灯油,并把少量冥币压在土块下边,以表对土地资源的毕恭毕敬。
在正月初一晚上零点整时,要开门放鞭炮,叫做“开财门”。同时在这一天,全家都要换上新衣服,意味“去旧迎新”。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就桃”贴春连也是家乡年俗中必不可少的。
春联分为上联、下联、横批三部分,在上面写上吉利的语言,还要贴上一个大大的、倒着的“福”字。在大门的关合处还会贴上“财”,表示财门大开。
春节里的每一个年俗都充满年味,都彰显着家乡的风俗,都透露着合家团圆的温馨。正是因为如此,我每年都盼望着、期待着春节的到来。
家乡的年俗作文600字【四】: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乐清年俗,别有风情。
要说为春节做准备,乐清人从腊月初旬就打起了“小算盘”,开始有了“年味”。家家户户买来猪肉,鸡腿做腊肉。人们先把肉洗干净,拿尼龙绳穿进粗针针眼里,把肉串起来。再把肉放进装满酱油、蒜瓣、姜片的大缸里,略加佐料,泡上五、六个小时。最后把肉拿上阳台,挂在晾衣架上,晒四、五天,腊肉就做好了。想吃时,人们会把腊肉蒸熟儿,端上一盘,并倒上小酒一杯。呷一口酒,嚼一片腊肉,细细品味。腊肉小酒虽不如三皇五帝满汉全席那般美味,却有武松喝酒吃肉那般豁达。
腊月中下旬时,家家更忙,街上分外热闹。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哪儿都是一片火红。头顶上,彩旗飘扬。路边上,小灯笼随风摇摆。许多店铺开始卖红灯笼,红对联。人们忙着买年货,购新衣,手中拿着大大小小十几个袋子。这段时间,除了孩子,人人都忙。
除夕来临,白天,一些顽皮的孩子等不及夜晚的来临,率先玩起了小鞭炮。零零碎碎的鞭炮声不绝于耳。夜晚降临,天空霎时间被烟花所覆盖,时不时变化着颜色。五角星、爱心等形状层出不穷。这家的一个万花筒刚放完,那家的“降落伞”又飞出来了。
打够鞭炮,一家人进屋吃年夜饭。吃吃这个菜,喝喝那碗汤,每盘都那么美味,不知吃什么好。大盘的黄鱼是一味,大盘的腊肉是一味,大盘的青菜是一味……所以佳肴都盛在大号碗,大号盘里……吃过年夜饭,全家人边看春晚边守岁。一到12点,人们喜气洋洋,用不停放鞭炮的方式迎接新年。
正月初一,满地都是鞭炮碎片,亲戚家相互拜年,孩子们都去买玩具。人们都在休息。初一后,大家更闲了。直至天气暖和,春节结束,人们才去工作。这就是乐清年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