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稠之路》观后感【一】:
我本来是要看彼得·弗兰科潘写的《丝绸之路 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这本书的,结果阴差阳错,去图书馆借书的时候比较匆忙,就拿了大村一郎的《丝绸之路》,确切的说,是他写的一本游记。记录了自己徒步走完丝绸之路的所见所闻,读完之后实在是为之震撼,也是一种缘分吧。
刚拿到书还没有翻开看之前,就觉得很奇怪,“丝绸之路”一直是我们中国人骄傲的,是属于我们中国的一段历史,但是写这本书的人确是一个日本人。带着一种怀疑,想去看看他是写的如何。
“东起西安,西至罗马,饥则食,日落则息,天明则行,征途虽漫漫,路却在脚下。”这是对大村一郎最真实的写照。他独自一人徒步行走了900多天,两年零五个月,语言障碍,天气的恶劣,签证问题,这些都是考验他的“拦路虎”,他坚持下来了,实在是令人佩服,他说“人生无处不风景,所有的结束都是另一个开始”。
这本书是他行走完之后花了7年的时间来写的,用和回忆拼凑了这样一本游记,而这7年,又是一次“征程”。从他温暖的文字中,我似乎也跟着他走了一遍丝绸之路,去经历他所经历的一切,他写到的更多的是好心人的帮助,美好的景物和人,不好的事情只有那么刻骨铭心的几件,我不知道是不是回忆的问题,因为人的记忆总是能神奇的帮助我们删减一些我们不愿意想起的事情。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沿途的每一个人,而他也能得到他们的帮助与爱。只有那么几次是被骗了,甚至差点死去。他身无分文。在沙漠中严重缺水,在野外露宿遭遇熊和野狗的袭击。他最后都坚持下来了,我也相信这些都是他宝贵的记忆财富。
现在社会,旅游很普遍。几乎可以说走就走。我们是真的可以实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的”,但是我们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我不止一次的思考这个问题,有时因为自己是学旅游的,甚至搞不清楚这个问题,而深深的懊恼。休闲度假,放松身心,见识世界,购物娱乐,丰富经历等等,这些都是正确的,可本质上是什么呢?为什么去一次旅游,就能实现这些呢?我以前也写过,旅途中最重要的是和谁一起,和爱的人,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走在乡间小路,也是心花路放的。或者是边走边思,去见识不同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思考,放空自我,然后回归,继续重复单调的生活,但是确是不一样的心境。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有了更新一些的认识,旅行,尤其是一个人的时候,可能是一种信仰,大村一郎告诉自己要徒步走完,其中有很多人要载他一程,但是他都拒绝了,他要坚守自己的初衷,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还能这么的坚持,真的需要虔诚的信仰。从这方面来讲的话,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另一本书《一个人的朝圣》,主人公哈罗德·弗莱为了去见多年前愧疚的一个人,徒步横跨英国。他们都是在为信仰而前行。所不同的是,大村一郎是年轻的旅行者,他在徒步的途中,不断发现着新的事物,进行着新的思考,渐渐地形成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看法。
而哈罗德是位老年的徒步者,他在途中回忆着自己的一生,将原有的价值和观念一次次的打碎又重组,将他的一生又活了一遍。
最让我感动的是当大村一郎最后还有5公里就到达目的地的时候,他竟然舍不得走完了,心中产生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不安。他渐渐地享受了这种“在路上”的感觉。
前段时间看到一句话:我们所有的困难,都是我们臆想出来的,当我们真正投身去做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你想象中的困难都会为你让步。你终究会发现,人生无处不风景。
《丝稠之路》观后感【二】:
有一条路,永远无法用长度来衡量,因为它太久太久,只有亘古不变的黄沙陪伴它走过了千年的岁月。
有一条路,永远无法用时间来衡量,因为它太漫长,是穿越了时空的洪流把那惊鸿一瞥印在人的心里。
千年后,我重新回眸这条美丽而神奇的路,只能惊叹那高山,大漠,高原,海洋竟没有阻挡住中国商人的步履。于是,在那一片由神话和信仰的土地上留下了绵延岁月的奇迹,给后世留下富于浪漫气息和神秘色彩的丝绸之路。
闭上双眼,仿佛看到那骆驼的商队从长安城出发,经过繁华的集市,走过宽阔的朱雀大街,来到明德门的阴影中,后头望去,是全盛时期美丽的大唐盛世。
从黄河和长江流域,应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途径新疆塔里木盆地,伊朗高原,地中海东岸,最后到达罗马帝国首都罗马城或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这条路经过素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亚鲁姆沙漠和中东叙利亚沙漠,一路上,驼铃悠悠。{丝绸之路的观后感}.
千百年前,中国和西域的条条商队在路上印下一串串脚印,夕阳的光辉闪烁在那载满丝绸瓷器骆驼的背影上,驼铃的叮当牵动着黄沙笼罩的天空,也牵动了千百年后世人的心。
曾经,这条路代表,另一种辉煌。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时15年,行程数万里,遭遇苦难,备尝艰辛,终于打通了中远通往西
域的道路。从此,西亚和欧洲的人们爱上了如黄金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丝绸,中国人为那坚毅果敢和昂扬勇决的精神感动了,中原大地上展现了另一幅美丽的画卷
随着丝绸之路顺流而下的是伴着漫天黄沙的驼铃悠悠,是石窟画壁上佛祖拈花微笑,是明月照耀下的生死楼兰,是法门寺大雁塔里供奉的舍利,是将士出征前的酒宴:“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是那宛若冠上明日,剑上星辰的盛唐。
如黄钟大吕般厚重而尊贵的长安城,用它恢弘的气势和大度的胸怀接纳来自遥远西方世界的文明,最后融入到中华大地浩瀚的文化中,就像一把折扇,把无数色彩汇集到一起牵出一个美丽的画卷。 不知道古人望着映在玲珑夜光杯上的陇西高原,河西走廊,重重高山峡谷会不会像今人一样满怀着敬畏和惊叹。不知道那一眼望不到尽头大漠黄沙掩盖了多少来来往往行人的脚印,埋藏了多少先人生活的痕迹和宝藏。不知道那片瑰丽土地上的哪一块石子上记录了一代数不清的无名画师工匠日日夜夜在幽暗狭小的窟洞中忙碌的身影。
多少年过去了,曾经这条路上的血雨腥风,曾将这条路上的欢声笑语,曾经这条路上的刀光剑影,曾经这条路上的莺歌燕舞都成了如海市蜃楼遥不可及的美好,只有那声声驼铃穿越时空的思念为我们描绘过往的美丽动人。
流光容易把人抛。时光如白驹过隙,顷刻之间,已为陈迹。丝绸之路在经过了他的全盛时代之后,逐渐失去了往昔的笑容,逐渐淡去了视线中的身影,逐渐成为了遥远的神话。
《丝稠之路》观后感【三】:
我是一名理科生,初中时的历史课都被数语外占用了,高中时就学了一年的历史,so我对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都了解的甚少。
工作后才买了一些关于历史的书(如____讲历史系列、中国通史、全球通史、大国崛起……当然了,我都还没有过多少页哈哈),这些书基本构成了我了解历史的唯一途径(毕竟我还是个不爱看电视的girl~)。
丝绸之路,古代连接中西方的商道,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丝绸之路之名,1877年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他根据中国和欧洲史家关于中西贸易的记载,在地图上绘制了一条横贯欧亚的贸易路线,并命名为“丝绸之路”,在英文世界中,名为Silk Road,为单数,但彼得·弗兰科潘书中的“丝绸之路”为复数,书名亦如此。
英国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高级研究员、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世界顶尖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在他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丝绸之路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
借由彼得·弗兰科潘的视角,我们换一种方式看“丝绸之路”。他并不认为这仅仅是一条丝绸贸易的商道,甚至不仅仅是一条贸易路线。全书25章:丝绸之路、信仰之路、皮毛之路、奴隶之路、霸权之路……它们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仅仅是丝绸。
它的重要性也并不仅仅体现在古代。事实上,即便是16世纪以后西方主宰的时代,丝绸之路依然主导着世界历史的进程:大英帝国通过掠取丝绸之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俄罗斯通过吞并丝绸之路沿路地区,一跃成为幅员最辽阔的强国;美国的独立得益于英国外务政策对丝绸之路的偏重;不惜撕毁条约入侵苏联,走上了战败的不归路。这些看似与丝绸之路无关的历史,其实都是各方在丝绸之路上博弈的结果。时至21世纪的今天,几乎所有引起全世界关注的大新闻,9·11事件、伊拉克战争、ISIS恐怖主义、克里米亚危机、导致英国脱欧的欧洲难民问题、土耳其军变……都发生在丝绸之路这座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世界中心舞台上。
而另一方面,自上世纪末以来,长期被视为落后地区的丝绸之路沿途诸国,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阿塞拜疆等,已逐渐积累起自己的财富,崛起成为一股新兴的强大力量。丝绸之路一直都是世界运转的轴心,而它的复兴标志着西方时代的终结,谁能掌控丝绸之路这一世界十字路口,谁就能在21世纪中占得先机。
这本畅销的全球的世界史,终于把我们放在了世界的中心,捧起它的时候内心激动万分。
书还在继续读,它太深、太长、太美。
《丝稠之路》观后感【四】:
25年后,被那部2113记录片感动的一群知识青年5261现已步入中年,曾经的激情与热4102血被日复一日的繁重工1653作所淡化,《新丝绸之路》的推出又在那一代人的心里激起一片涟漪,让我们能够重温那份曾经的感动!
梦幻、古老、神奇之路
她是一条世界上最长的有着非凡贡献的古老商路。
她,横跨占世界陆地三分之一的欧亚大陆,万水千山一线穿。
她,交融古代人类四大文明,把黄河流域文化、恒河流域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融会贯通。
她,把中国人民奉献给人类的以丝绸和指南针、火药、纸张、印刷术为代表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在世界人民间架起友谊彩虹。
她就是古老的丝绸之路。这千年的古道至今还在启迪着我们,还在深沉的呼唤着我们……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带领队伍从当时的都城长安(今西安)出使西域,张骞历经磨难,最终回到长安,他的这一不谓生死的举动被后世称为“凿空之举”,这条路上的险恶与困阻可想而知。由于佛教的传播与玉石贸易的往来,这条后来重要的商路被称作“玉石之路”、“佛教之路”。
公元1887年,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中国》一书中第一次出现“丝绸之路”(Silk Road)这一名称,从此,这一名词就陆续进入了大众的关注视野中。
古丝绸之路以古城长安(今西安)为起点,取道甘肃、新疆通往中亚细亚。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这条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两千年来丝绸之路所起到的重要历史作用是当年张骞所始料不及的,历史中充满了偶然和造化安排,但却没有人能阻挡历史的车辙……
历经2000年风雨雪月洗礼的丝绸之路
许多世纪以来,丝绸之路一直是并仍将是充满神秘和诱惑的奇异之路。唐玄奘即沿着这条充满艰辛坎坷的道路,历尽艰险,跋涉万里,西去印度求取真经;马可波罗亦曾远离故土,跋千山涉万水,到古老的中国寻找东方的文明……自古不知有多少商客、旅行者、冒险家在悠悠古道上艰苦跋涉过,虽然他们的足迹已看不到,但那“叮叮当当”的驼铃声仿佛还回荡在历史的漠漠风尘中……
星月流转,黄沙无情。风雨雪月的洗礼,两千多年前开启的“丝路”,如今给人类留下了什么?是大漠里的古城、高原上的遗迹,古道旁的废墟和为打通、保卫这条通道一代代英雄好汉们的土坟古冢,是一路上荡漾着的能让现代人清爽的纯朴、正直、骠悍的古风,是在村边田头经常发现和捡到的破砖碎瓦及铜钱硬币,是只有从浩瀚的文字里才可以翻到的马革、羌笛、旌旗、阳关的壮行酒和酒泉的夜光杯。它们结成了一层世世代代神秘莫测的悬念,一道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长廊,一条连接亚欧大陆友谊的长虹……
千年以前,人们靠骆驼这“沙漠之舟”走出来这条重要商路;千年之后,人们开始乘车来重行丝绸之路,而另一部分人则更热衷于古老的方式——走,踏着同样的足迹,呼吸的却是不一样的空气,也许时间与空间的错位更容易让我们与古人沟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