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一】:
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及博学更为重要。”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想要成功的人,所需要具备的不止是才华和智慧,还需要有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好的性格。
在日本发生过一件很富有戏剧的事情:某人报考一知名企业,因落榜而自杀。不料自杀未遂,后传来他的成绩被弄错,以及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的消息。他兴喜若狂。但随后又传来了新的消息:他被公司解聘了。原来公司老板知道了他因落榜而自杀的消息后。说:“失去此人,乃是本公司的幸运!”
人生不是完美的,一时失意难免哀怨。失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再也站不起来。一个想用自杀来解决问题的人,是个懦夫。
还有一个故事:一个因家贫,连高中都没上完的人。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就为了考上一家著名的公司。第一次,公司要计算机人才,而他连计算机是什么都不知道。第二次,公司要大专生,而他只是一个中专生。第三次,公司要本科生,而他是一个大专生。一次,经理无意中得知了这件事,就破格录用了他。理由是:有耐性,有拼劲。是啊,爱拼才会赢。是坚强的意志和拼搏向上的精神,使他获得最后的成功。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要学会在失败中振作,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拼搏创新。失败并不可耻,可耻的是自暴自弃。
话题作文【二】:
“出国”一词,由来已久矣。上至班超使西域,苏武牧北海;下至今日声势日渐壮大的出国留学,移民大军。各个历史阶段赋予“出国”不同的内涵,细品起来,颇有一番滋味。
战国时期,诸侯林立,一座都城便可称之为“国”。出“国”便是荒野泥沼,自然为惩罚人创造了条件——动辄放逐出国,任其自生自灭。在这些悲惨的放逐者中有一个头戴方冠,身佩长剑的人——楚国大夫屈平。他的爱国、他的信念、他无比的悲愤,在山水莽草间化作一篇《离骚》,千古流传,让后代人感悟和景仰。
时间飞到了汉代,这一天,西域路上呼啸的寒风中忽然传来了清脆的马铃声,一列庞大的车队缓缓驶来,走在前面的是一个面目庄重刚毅的中年官员——班超。他奉命结交西域各国,打通河西走廊。望着眼前景色的萧瑟荒凉,他不禁皱了皱眉:中原,已是春暖花开,草长莺飞了吧。他不知道千年后丝绸路上孤鸿的低鸣,依旧述说着今天西域人的惊奇与敬畏。
历史的车轮继续前进,似乎一夜之间外国人涌入了中原,学霓裳羽衣舞,吟唱《蜀道难》,大唐多么强盛,华夏人多么自豪,国人出国的闪光已被冲淡到难以察觉,后来统治者索性关上国门,里面的出不去,外面的却照样挤进来。
终于到了二十世纪,民主革命的热潮鼓召起青年人出国,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但也不可避免地夹杂出国镀金者,一如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留学欧洲,却买来了个美国博士文凭。而他毕竟还学会说英语,多少受了些西方文化熏染,当今一书不看就弄来文凭的,还不知有多少呢。
时隔八九十年,现今的出国热不仅没有丝毫衰减,反而以细菌分裂的速度剧增。这些人中有去留学的,有去淘金的,有要移民的,且不说后两类,单是留学生一去不返,就着实令人慨叹。目前中国本科以上的人才留在美国的已有45万人,我们不能说中国地大物博,人才车载斗量,有他们不多没他们不少,但提到挽救办法却尚不明了。唯一可确定的是中国必须与国际接轨,抓住发展机遇,改变落后面貌,凤栖择枝,人亦此理。
总之,出国只是一种方式,它对每个时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意义。它代表一种寻找、探求,每个人都想从中探求到自己的理想与使命。春去秋来,月圆月缺,也许人们最终会惊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会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话题作文【三】: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妈妈带我们一同到奉化山区的一所小学参观。只记得一路上越开越荒凉,而且开了很久的车才到达那所学校。
到了那里,我才知道这所学校的名字叫做“三溪小学”。我们一下车,就有很多同学们一直看着我们,他们每个人都笑得很灿烂,似乎很欢迎我们的到来。这是我第一次拜访山里的学校,我开心地东张西望,想看看到底和我们惠贞书院有什么不同。接着,就有老师带我们参观整个校园,我们走过操场,走过长廊,走进教室,中午还在他们的食堂用餐。每到一个地方我都感到无比好奇,并仔细地观察四周。我看见他们的操场小小的,教室里没有先进的电脑设备,食堂里的摆设也特别简单。顿时我心里感到万分惊讶,因为,我一直以为,每间小学都和我们惠贞书院一样,有美丽的校园风光,有一流的教学设备,我一下子惊呆了。
接着,学校的老师们安排我们和三溪小学里的同学们一起玩游戏,我们玩了抢凳子,还有两人三脚等等的游戏。游戏当中,我们不时地开怀大笑,不时地为自己一队的队友加油吶喊。我 还 发现,有一些坐在椅子上等待上场的同学,拿起书本津津有味地翻阅了起来。原来,我们都有着相同的拼搏精神,就连热爱学习的心也是一样的。
藉由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体验到不同的校园氛围,也让我的视野更加开阔。我明白我要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因为,能在惠贞书院读书,是多么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