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遥远的距离作文800字【一】:
一天,攀登者、航海者、潜水者以及天文学家组织了一场聚会。航海者说:“我认为,最遥远的距离是在茫茫大海中失去了方向后,你与海岸的距离。”攀登者站起来说:“我觉得,最遥远的距离是面对着耸立的高山时,山脚与看不见的山顶的距离。”潜水者却说是是“海底到水面的距离,因为上浮是危险而又缓慢的过程。”最后一位天文学家说道:“还在不断扩大,无从探测边界的宇宙,才是最遥远的距离”。即使每一位都有不同想法,但是没有一人生气得离场,反而他们直至深夜,仍在兴致勃勃地讨论。
在我看来,世界上存在两种距离,一种是物理距离,例如故事中各位参与者们所提出的,还有一种是心理距离,人类仅用五官是感知不到的。
心理距离指的不单单是人与人之间的,而是更深层的一种心灵之间的距离。当代女作家张小娴在小说《荷包里的单人床》里写过这么一句话: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的确,生死离别令人哀痛欲绝,幸好有一种爱,名为牵挂。就像余光中的那首《乡愁》,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不管是坟墓还是海峡,离别的距离,就是这头到那头的距离。牵挂的人就在心底,不论千山万水。所以,离别并不遥远。
天各一方的字面意思是各在天底下的一个地方。这一词用于形容相隔极远,见面困难。可是,那又如何?如今,是科技发达的时代,利用便利的交通以及电子设备,物理距离是完全可以克服的,不会造成任何问题。天各一方并不遥远。
反观最后一句,描写的正是心理距离。即使物理距离缩短了,也毫无改变。心与心的隔阂,并不是指某一方不理解另一方,而是指彼此之间的不理解。综上所述,心与心的隔阂就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然而,距离是具有可变性的。如果故事中的聚会,没人愿意敞开心扉,主动地缩短距离,倾听他人的意见,是不可能做到其乐融融的。
世界上没有绝对——最遥远的距离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然而最近的距离也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最遥远的距离作文800字【二】:
从地球的这一边到那一边,或者从这个地球到其它星系不是最遥远的距离。因为这所谓的距离都是可以通过手段来实现的,然而有一种距离跨越了长江,太平洋或者说整个银河!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什么是最遥远的距离?航海者说:“最遥远的距离是在海洋里看不见海浪,找不到归途的方向”。面对亲人的别离,有人说:“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生与死的永别”。但是,我认为最遥远的距离是心灵间的距离,是人心隔着一堵厚厚的墙。
古往今来,此例不胜枚举,你看清朝的权臣鳌拜在势时,权倾朝野,康熙小皇帝手中无权,不得不也对其礼让三分,那时朝中大小朝臣更是对其毕恭毕敬,不敢以目相对。那时期的鳌拜更是得意忘形到极点,因为他放心,一是小皇帝年幼,手中无权,二是有各位大臣的支持和誓死效忠,他真的是安心了!天下是属于他的了!
可是当康熙渐渐长大之际,手中开始有些权力了,并且即将亲政之际,这时他才发现身边的股肱之士已然看不到多少了!此时,他方恍然大悟,自己平时在身边听得那些,鳌中堂,我等皆以你马首是瞻,或者还更有甚者,鳌中堂,我等皆可为你上刀山下火海等等。这些不过是过眼云烟了!正当他悔悟时,此时已身在囹圄里了,这是鳌拜的悲哀,不仅鳌拜有此悲哀,还有许多人物都有此悲哀!我为之叹乎!叹天下小人之心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看到的大多是权益。而人心不复存在!
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我看到的不仅是哪些——
还有人心的春天,如在汉朝时的汉武帝时代,由于李陵在和匈奴一战中失败了。不得已暂时投降了匈奴,然而却不是真心投敌而是缓兵之计,届时汉庭上几乎所有的大臣都参李陵一本,而司马迁却帮李陵讲话,但是其结果是司马迁遭受了宫刑,这也说明人心不都是冷的。
我真的期望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的内心也是一个炽热充满彩色的心,而不是一颗已冰封几千年的已硬的砸不开的心。
难道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条可以让人通过的心之路吗?我不相信!
我希望以后最遥远的距离是平面上的而不是空间上的。
最遥远的距离作文800字【三】:
距离,是跨越千古世纪而无法磨泯的记忆,可时代的漫长,却无法淡逝那熟烂在鼻间的墨水味;距离是闭眼用心品味却无法渗透的神秘,可笔尖的流速,却无法释透那堆积在时光里的内涵……
一页页翻阅,我静默而无绪地看着书本上一行一行的“裸字”-没有图片,这让我心神有些不定了。不明白为何上古世纪,那些尽为陈迹的文人墨士的过时作品,要放在这完全现代化的世界让人头痛。
难道不是吗?时代的更迁,世界的先进发展,早就将古人的愚昧无知剔除在了现代化之外。“之”、“乎”、“者”、“也”这些老掉牙的烂调儿,还得让现代人明明哭丧着脸,却仍要装作淡定地“吟唱”在嘴边,甚是为难!
无聊中的一睹,那飘走的,目光又忽地集中回来。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隐约中,我似乎看到一抹孤寂的身影,在残月的映照下透出落寞的气息,在深院里,忧郁地眺望着远方,庭院中的梧桐,无助地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一股萧条之感涌上心来,我顿了顿,有些诧异。
心宁神定地读完这首诗,脑海中演绎的画面也淡乎下去了。
现在充在内心的情绪,该是哪一位呢?该是诧异吧!映入眼帘的文字,在脑海中编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竟是这般真实的写照!亦或是许是疑惑吧!漫长的时代,阻隔着我的视线,我只能依稀看到某些还没法泯去的画面。为何他如此落寞?那堆积在时光里的内容,不断传送到的面前,不知所措中,我忽然觉悟了。
纵使时间的距离再长,也不能磨灭、消逝掉那些滞留在时光里的文化。纵使横跨在古今文化之间的河流流水湍急,那相互抵触的文化仍会悄悄融合。然而无法解决的,却是现代青少年的心态问题。
“久远的历史只是过去,该多学习现代文化”的观念扎根于青少年的心里,“我学不通读不透”成为青少年拒绝古文化的一种借口。于是,那些注解详细的作品在他们面前,以最遥远的距离望着他们。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让外来人士观之即叹的魅力,难道从此以后,都会成为青少年拒之于外的“最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吗?
最遥远的距离是一叶障目后的天空——触目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