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观后感初中生【一】: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中华博大精深,而古人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曾子就曾经说过这么一句经典的话:“吾日之者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守信。学业是否时常复习?曾子说的很有道理,每天反省自己,就是在自我督促,使自己的学业大有进步,也会拥有更多朋友。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那是初一的上个学期的事。那时候,我每天上完英语课,回到家里是从来不读、不复习的,甚至连书也懒得打开。结果到了期末考试,我一篇课文也读不出来,同学们的嘲笑声此起彼伏,深深地伤透了我,我甚至想找一个地缝钻进去。可人总是要面对现实的,我一直按照那句“传不习乎”来督促自己。到了下半学期,我几乎上完英语课回家,没有哪天不跟着磁带一遍遍地读课文的,我不为什么,只因为那些朝笑我的同学点燃了我的斗志,我要证明给他们看,我能学好英语!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我在讲台上流利地读完几篇课文后,台下的同学们眼睛瞪得比牛眼还要大。是的,我最终成绩从60多分直接上到了70分!如果当时我没有练习功课,那么最终的结果让那些嘲笑我的同学更看不起我的,不是吗?
再如《弟子规》中说:“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生无变。”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要通报一声,以免父母挂念,平时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选定的职业或志向要努力完成,不要轻易改变。以前我去哪里玩,都不告诉父母,回来的时候也不声不响的。自从我知道了这句话后,决心改变这个坏毛病,做一个让父母放心的好孩子。
“对饮食勿抉择,食适可,勿过则”。对于食物,不要挑食,也不要偏食,偏食会营养不良。吃东西要适可而止,不要过量,过量会损伤脾胃。我有一个姐姐,她吃饭十分挑食,这个不吃,那个不吃,倒是天天笑零食离不开她的嘴。每天不是吃可乐鸡翅,就是吃方便面或西红柿,从来不见她吃过一口青菜。一到冬天感冒发烧天天伴她左右,身体也十分虚弱。虽然她是我的姐姐,比我大一岁,但是我俩走在大街上,大家都认为我是姐姐,她是妹妹。因为我比个子高,身体也比她结实。我一定要把《弟子规》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姐姐看,让她和我一样健康成长。
对于《弟子规》我每读一句,都会找出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啊!《弟子规》真是我的良师益友,和它朝夕相处,我就会作为一个既懂事又快乐的人。
其实,古人还留下许多千古绝句,如“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像这样的,还有很多很多。我也从中受益匪浅,如从“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中,我学会了听取别人的意见。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我懂得了友情的份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明白了,趁我们年轻的时候,要多多努力学习,将来,当我们回首往事时,就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多读经典,能对身心有益,对古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不是更能提高我们的修养吗?让我们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吧!
弟子规观后感初中生【二】:
记得我刚转到这个学校读书,对这里的环境还不是很熟悉,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同学都在学习《弟子规》。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学习,它让我学懂得了很多道理,比如: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认真做事,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珍惜时间,好好学习……时间悄悄溜走,我也在悄悄“变”呢!
有一次放学,在回家的路上,我看见一个小男孩把一个小女孩推到了,我急忙走上前去把那个小女孩扶起来,然后问她:“你疼吗?”“不疼。”那个小女孩忍着泪水坚强地说。我心平气和的对那个小男孩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古人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我们都是一家人,都是兄弟姐妹,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你说对吗?”小男孩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说:“对不起。”
还有一次,妈妈教我帮忙做家务,我爽快地答应了。妈妈说:“今天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你以前不是都很不情愿的么?”“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因为《弟子规》让我长大了呀,以后我会经常帮你做更多事。”我说着,手上就干起了。
晚上,爸爸回来了,我就帮爸爸拿拖鞋,挂皮包。我还帮着妈妈一起准备好了晚餐,看爸爸吃得津津有味的,我甜滋滋地笑了。爸爸吃完晚餐,会心地说:“我的女儿懂事了,知道孝敬父母了。”我听了,脸上露出了一丝甜甜的笑。
自从学了《弟子规》以后,我就经常受到家人和邻居的赞许,每当这时,我都对他们说:“是《弟子规》让我明白,做好小事才能做好大事,做什么事都要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开始。”
弟子规观后感初中生【三】: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非浅。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
细读《弟子规》,发现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却是我们最无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训诫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关怀朋友,都因为心怀感恩,正因为感恩,所以对人对物多了虔诚的敬仰之心,尊敬发至内心,而后谦虚谨慎的做人。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做人的一些规范和道理。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事勿忙,忙错多,勿畏难,勿轻略。”这一句。意思是:做事不能匆匆忙忙,否则容易出错,不要怕困难,也不能随便敷衍了事。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简简单单的二十四个字概括了整篇弟子规的内容。第一句话就点明了弟子规是圣人们对我们的教导。后面十八个字把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都概括了,弟子规本身就讲的是做弟子,做学生,做儿女的规矩,于是我们便带着这样的想法,开始读弟子规。
初读弟子规,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感受,等读了五、六遍,六、七遍以后,才琢磨出点意思来,我反复读,感受越来越深,这时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讲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讲的是和大众相处时要相互爱护,并且亲近有德行的人,多向他学习,这些都是非常重要不做不行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好好的学习对自己有帮助的知识了。整篇都在讲应该怎么做儿女,应该怎么做学生,应该怎么做人。
我在读弟子规,一定少不了父母的陪同。于是,我们一起读弟子规,理解弟子规,交流心得。有一天,我在爸爸的手机上看到一条短信,叫养生小专家。里面说修身养性排名第一的就是写毛笔字。因为我也写毛笔字,所以我也深有体会,你在不静心的情况下是写不好字的,但是你沉下心来写一会儿,心就会静下来。正如“余力学文”一段中的“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说的一样,你不好好写字,心静不下来,沉不住气,在心理上就会得疾病了。古人在清朝康熙年代就已经知道这个道理了。
在弟子规里,在家要孝顺父母,要虚心听从父母的教诲;在外边要尊敬师长,懂得长幼有序,并要学礼、懂礼等;为人处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诚实守信,时刻注意自己的,衣着要端正,说话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人在世上还要有一颗博爱的心,要爱天地万物,爱万物生灵,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养,更要亲近有仁德之人,不强人所难等,这些是我得到的启发。
我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称道这本书,觉得自己粗浅的赞美难以表过这本书内容之精致、意义之深远。这是一本从古到今都让人受益非浅的书,也是一本洗心净脑的书。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言简意赅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大爱、浓情、和谐、平实……生活在当今的时代,人们的内心浮躁,逐渐失去了那原始的宁静和纯真。在我看来,《弟子规》就是这样一本能够让人返璞归真的好书,在此推荐给大家阅读,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读完弟子规,理解完弟子规后,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发现我有些地方做得好,也有些地方做得不到位,好的地方我会继续保持,并发扬光大,不好的我会改正并做到更好!,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弟子规观后感初中生【四】:
坐上木椅,随意地拿出一本《弟子规》,轻轻地翻开一页。飘逸洁白的纸张上,一串端正方圆的字跳动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它们喊着口令,踏着方步,走进了我的内心,高喊着;“你做到了吗?”我,做到了吗?我有些底气不足,是心虚的表现吧!生活中的一幕幕像放电影似的在脑海里掠过。扪心自问,似乎在成长这条五彩路上,我确实没有做到。
“父母呼,应勿缓”。妈妈的大嗓门又唠叨起来:“快过来!”“嗯。”我懒洋洋地应着,手里仍拿着书,嘴里仍旧嚼着饼干,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不知过了多久,“唉,真好看!”我终于放下了书,这才想起去厨房看看。可一看,妈妈早把菜端到了桌上,正怒气冲冲地看着我呢。哦,“父母呼,应勿缓”。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又是一个鸟语花香的早晨。我开心地呼吸着空气,身边的风铃草摇曳着。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快帮我去超市买包盐!”唉,差点忘了还有妈妈唠叨的摧残。我心中的金色大门轰然倒塌。我有些恼怒,装作没听见,直奔洗手间“避难”。外面的动静渐渐小了下来,我探头探脑地从门后钻出来。蹑手蹑脚地爬出来。像只小老鼠一样东瞅瞅,西望望。在确定安全以后,我小心翼翼地走了出来。厨房里,妈妈还在忙碌着,锅碗瓢盆碰撞着,清脆的叮当声回荡在厨房里。桌上放着一包盐,面条的香味从厨房里一阵阵的飘出来。我正准备悄悄地走开,妈妈像是察觉到什么似的,猛的一回头,我的身影暴露在她的视线里。我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正准备接受一场唾沫大战。一抬头,我横起来的心又软了下来-------妈妈的眼神有些失望,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我突然有些触动,心里似乎有什么裂开了。“父母命,行勿懒”是不是心中早已习惯了做反面教材?
我又拿起《弟子规》,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只是这次,它不再是一部经典书籍,而是一册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引导之书。“沙沙”,书页翻动的声音回荡在房间里,那么轻柔,那么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