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也有乐趣作文600字【一】:
有时候,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也会发生许多乐趣。
一个冬日的早晨,温暖的阳光调皮地从窗帘缝中钻进屋里,投射在窗台上几盆还未完全开放的花骨朵上,它们的花瓣娇嫩如少女水润的唇瓣,几片绿叶在一旁陪衬着,半遮半掩,倒也别有一番风情。我一下子有了赏花的兴致,便来到了窗台边。
不一会儿,一只蜜蜂地振着翅膀朝花朵飞过来,也许是被花朵散发出的香甜气息所吸引了吧。它先试探性地朝花朵靠近了一些,在快要碰到花朵时又弹开了一段距离,这样重复了几遍,蜜蜂终于放心地停在了花瓣上,它不再飞,而是朝花朵顶端敞开的一个小洞口爬去,在小洞口往里面张望了几番,便收敛翅膀钻了进去。我找来一个放大镜,耐心地观察花苞里的动静:只见里面有一个小黑点在不停地挪动,将还未成熟的花蕊撞得不停摇晃。过了许久,蜜蜂终于从花骨朵里钻了出来,也许它是采足了花蜜,满载而归了吧!我观察的兴趣更浓了。
窗台的角落里养着一盆专门吃昆虫的捕蝇草。一只苍蝇慢悠悠地飞向花草,流连于几朵花间,最终飞向角落里不起眼的捕蝇草。它一刻也不多想,直接停在了捕蝇草的叶瓣上。从放大镜里可以看到,它伸出了细长的食管,尽情吮吸着捕蝇草分泌出的香甜汁液,却丝毫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来临。忽然,捕蝇草的两片叶瓣紧紧地合在了一起,夹住了苍蝇,苍蝇意识到危险,想逃却来不及了。它苦苦挣扎了许久,最终也一动不动的归于平静。
原来,平常容易遭人忽视的窗台一角,也会发生植物与昆虫间的有趣举动,为我打开了探秘植物与昆虫世界的大门;原来,生活中无处不存在乐趣与美;原来,这里也有乐趣!
这里也有乐趣作文600字【二】:
忽有一日,朋友寻找我比赛背诗,我欣然答应。比赛正火热,我滔滔不绝,可朋友却多次忘词,终是我胜了。赛后,她忙问我诗意,我瞪大了眼睛:“怎么?你背诗都不知道诗的意思的吗?”见她面有愧色,我宽慰道:“其实也没关系的,但是,理解了诗的意思,才能更好地理解诗词,你以后可得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是的,理解诗意才能理解诗词,若是不了解诗文的意思,光是背上那串白纸上的黑字有什么作用?所以,诗文的意思成为了我背诗时的一大捷径,也是一大乐趣。
先举一个例子,就拿家喻户晓的《春夜喜雨》来说。第一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一句特别好!也许你会问了:好在何处?当然是这个“知”字了。真正的春雨哪知道时节?到了春天,它就算不想下也得下。可就是这个“知”字,写出了春雨的通人性,知时令,就好像它知道这个时候就是它落下的最佳时期一样。作者这个字用的特别精妙。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相信大家都读到过这句诗背后的一个小故事:贾岛拜访李凝,可李凝不在家,他只好写下一首《题李凝幽居》就回去了。回家的路上因斟酌一字太认真而撞到了韩愈。韩愈听了他的苦恼,帮他敲定了那个字。敲定的那个字就是“僧敲月下门”的“敲”字。韩愈选“敲”而不选“推”是为什么呢?听了韩愈的解释,贾岛茅塞顿开——一是“敲”能写出月夜的宁静,二是敲门比推门更显得有礼貌些。从此,“推敲”二字也成了经典。
诗的背后有许多趣味的,令人捧腹的,让人洒泪的,引人思考的……那些思考的故事、释义和道理,它们也成为了我的乐趣,鼓励我在诗词之路上更进一步!
这里也有乐趣作文600字【三】:
大家一定听说过关于读书的名言,或者是故事吧!但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读书会给人带来乐趣吗?“读书”这一个简简单单的词语中,又包含了多少呢?其实,我们只要多读书。多思考,书中的乐趣就会被我们发现,就像我们在岩石中发现了黄金一般。
歌德曾经就说过一句话:“读一本好书,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物在谈话。”这句话,是多少人爱上了读书,在术中发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使多少人受益匪浅啊!读书的乐趣,在死读书中是体会不到的,只有在读书中思考,才能与作者发生心灵的共鸣,体会到作者的喜、怒、哀、乐,仿佛与圣贤交谈,与伟人对话。
多读书,就会有许许多多的感触,这就是读书的乐趣之一,读书,可以让你变得有智慧,可以受到他们的教诲,还可以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尽情的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还记得有一次,因为与同学抄了最,我很不高兴。回家后,打开一本书,随意的看了起来。看着看着,我竟然惊奇的发现,作者境遇我有同样的经历,它劝诫我:“同学之间也许会有摩擦,但要学会宽容。”
第二天,我想我的同学道了歉,谁知,书中的一句话竟造就了我们的一段友谊。读书,其实也是一种娱乐,通过阅读,可以使我们的品行更高尚,可以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很好的放松,可以使人获得更多的精神食粮。最重要的是,可以领悟到怎么样做人,怎么样做事。什么是真,什么事善,什么是美。
书读得多了,见识也就开阔了,知识也就多了,这样可以是自得到的素养有提升。书的乐趣其实是无穷无尽的,是益处颇多的。在生活中,学习有乐趣,玩耍有乐趣,但最有乐趣的还是书。
这里也有乐趣作文600字【四】:
多伦文化街是一条著名的上海老街,南靠繁荣的四川北路,北邻美丽的鲁迅公园。别看这条嘈杂市中心毫不起眼的一角,可是史上诸多文人们的天堂,小街独特的中西结合的设计结构更是吸人眼球,可谓是上海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阳光明媚的好天气,脚踏着古老的石铺路,迎着拂面的春风,一股文韵芬芳扑鼻而来,我来到这里,感受这别样季节别样的老街。
两旁绿茵令人怀念,红石砖的大门令人亲切。
走进老街,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幽静的矮楼、幽静的小路、幽静的大树、幽静的花、幽静的小草,道路不长却很幽深,夹街小屋栉比鳞次。两旁高耸的梧桐卫士般傲立着,树叶与轻风摩擦出的嗦唆声更为这儿增添一几份灵气,上世纪初,这短短的小街曾是不少著名学者的故居,可谓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化界的大本营。他们的生平事迹就被铭刻在这些功碑与塑像中,每座塑像都传神得很,走进他们,仿佛还能听到清晰的呼吸声,抚摸着碑文,一阵微风吹来,我仿佛越过时间代沟,与文人雅士面对面,他们一生的创举都历历在目。
走到小街深处,引入眼帘的建筑充满英伦气息,好似来到了地球的另一边,享受这异国风情。走进一座天主教教堂,耳边徘徊着圣经的诵读声,来到这,仿佛一切都化为神圣。这儿三三两两的做了一些人,有宗教信仰者,默念着一本厚厚的圣经,面容虔诚;有被教堂风格吸引者,正同我一样静静的欣赏着这一切,感受着这一切,文化街的一切。
这没有多样的商店、没有迷人的美食、没有热闹的集市,却有着这些地方所没有的超越凡俗的魅力与乐趣。